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古城银川历史悠悠 距今已2120年

古城银川历史悠悠 距今已2120年

关键词:银川在线|银川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银川古城从唐代到民国,城市地名虽屡有更易,城市规模也多有变化,但古城城址始终没有变迁。其建置沿革,尽管有许多具体问题还有待研究解决,但是,基本上还是清楚的。

  然而,二三十年来,在论述银川建城史的很多文章中,对公元678年重建怀远县城以前的历史,尤其是对怀远旧城、饮汗城、北典农城之间的关系及始建年代一直存在分歧意见,给银川市政府对外宣传及目前正进行的二轮修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。为此,在自治区党委常委、银川市委书记崔波亲自安排下,银川市政协于2008年初,组成了由贺吉德、汪一鸣、吴忠礼、鲁人勇等自治区著名文史专家、历史地理学专家组成的银川城市起源问题调研组。调研组经过一年的实际调研和对《水经注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二十多部重要历史典籍及权威学术著作的查阅,用“溯源法”对众多文献资料中与银川建城史有关的“蛛丝马迹”进行汇总、归纳、分析、推理,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,完成了对银川市2000多年来城市沿革的历史描述。当然,这次研究是对过去三十年的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,所得出的是一个阶段性的结论。调研组称,本次结论没有排他性,学术界仍然可以继续研究。

  银川市的城市发端于汉武帝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所建北典农城(吕城),位置在今兴庆区掌政乡洼路村一带,属北地郡富平县(青铜峡峡口近利通区关马湖一带)管辖,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称其为“饮汗城”,距今2120年。十六国时代,赫连勃勃将“饮汗城”改建为“丽子园”。

  北魏时期,民户增多,遂在“饮汗城”址的基础上置怀远县,隶灵州管辖。东、西魏相争,县废。北周武帝建德三年(574年),迁二万户于此,又复置怀远县,并增设怀远郡治此。隋开皇三年(583)罢郡存县。

  唐高宗武德元年(618年),怀远县改属灵州。唐高宗仪凤二年(677年),在历史上存在了100多年的旧怀远县城因黄河河道西移而遭 “泛损”。第二年,于故城西更筑新城,此“新城”即为今银川古城之前身,距今1330年。

  唐代兴建的怀远县城,在宋开宝年间改置为怀远镇,成为当时“河外六镇”之首。1001年(宋咸平四年)九月,党项拓跋部首领李继迁,攻克怀远等河外六镇,并于次年将灵州6000余人迁至怀远。宋天禧四年(1020年)冬十一月,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迁到怀远镇,营建了城池门阙、宫城殿宇和立国必备的宗庙、社稷建筑。改称兴州以居。

  1033年5月,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。1038年(宋宝元元年)10月,李元昊在兴庆府南“筑坛受册,即皇帝位”,正式建立了延袤万里的大夏王国。距今971年。从此,兴庆府以其国都的地位,进入了与北宋的东京、辽国的上京鼎足而立的昌盛时期。在西夏崇宗 (乾顺)即位时(1086年),兴庆府改称中兴府。公元1227年,在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的进攻下,兴庆府结束了长达189年的国都历史。

  尽管李德明、李元昊将唐怀远镇改建为西夏都城,但“怀远”之名还是被保留了下来。西夏早期,在被黄河淹没的原怀远故城偏南建置怀远县。西夏中后期,在原怀远故城周围建置为怀州,终西夏之世。

  据明弘治《宁夏新志》载,在明代宁夏镇城东十五里,有一座废城,称为“高台寺城”,“城(指宁夏镇城)东十五里有废城,台居其东,元时呼为下省。”又载:“高台寺,城东十五里,李夏废寺,台高三丈。……下有大湖万顷,水色山光,一望豁然”。这座被称作“高台寺城”的废城,地理位置在今银川兴庆区掌政乡洼路村境内。据考证,这就是唐代被黄河淹没的“怀远故城”。

  西汉时期的北典农城(吕城、饮汗城),十六国时期的丽子园、北魏时期的怀远故城,尽管被今日的农田所替代,但为古城银川的悠久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